|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浅谈南丹瑶族的起源

浅谈南丹瑶族的起源

关键词:白裤瑶族,南丹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南丹里湖瑶族乡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xnd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618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南丹县瑶族现有32312人,其中居住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5459人,他们自称朵缓、布努等,他称为“白裤瑶”。那么,这支瑶族起源于何地?古时其发展势力有多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根据调查得到口碑资料和有关文字史料的记载,笔者就此课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从口碑资料和文献史料看南丹瑶族起源于黄河流域

南丹瑶族起源于何时何地,相传不一,但从口碑传说和现有的部分文字史料看,我认为南丹瑶族起源于黄河流域。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事实依据。

1、有口碑传说依据。至今在瑶族人中还传说他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特别是瑶族人中的蓝姓和黎娃的传说更与史料记载相符。如八圩乡瑶寨村洞口屯黎文富说,他们黎娃的祖先来自北方,是春秋战国时期随军南下而来的,先是到贵州的平虎寨一带居住,在平虎寨一带住时间约200-350年,然后才往贵州的西南迁移到了南丹;①南丹汽车站黎风新说,他们黎娃的治祖是随薛仁贵的儿子薛虎、薛龙两兄弟南征百来的;②原里湖瑶族乡乡长黎真龙说,他们黎娃的始祖原在河南省驻马店和漯河一带;③蓝姓说他们的始祖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带。瑶族著名歌手蓝继前和蓝小前两位老人说,从玉金玉人争夺天下开始,我们瑶族就随着祖先玉人南下了,那时天下大乱,玉人打败仗,就统领氏族部落人南下,我们就是玉人的部落人。

2、有文字史料依据。在中国《蓝姓传略》一书中也记载有蓝姓始祖起源的地址。如中国《蓝姓传略》就有这样的记述:“我们的祖先,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历史时期,以黄帝、炎帝为标示的传说时代,并以史实记入蓝氏族谱中。正蓝姓氏,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水有源,树有根,炎帝是蓝姓氏族的太始祖,在传统家谱中就已明确记载。如《蓝氏家谱》昌奇公世祖条中说:‘昔值帝降子一子,有熊国君贡蓝树一株,遂以蓝树赐子为蓝姓,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郡,这是蓝姓的汝南的太始祖也。’意思是说,原来炎帝族就是定都于风景优美清静的空桑地方,其后裔帝氏人降生一孩子,正在这个时候,在新郑的有熊国君,闻讯后,率庞大队伍,前往祝贺,在隆重欢仪式会上,献上蓝树一株,众人喜议,就以蓝树赐予为蓝姓,名昌奇。长大了精通伏义八卦,掌握宇宙发展规律,尊长至孝、智勇超群,以君长资格封于河南上,蔡西南的汝南地方为国君,这是蓝姓氏族在汝南的始祖矣!……。”

《蓝氏家谱》中记载炎帝是蓝姓的始祖,这可能使人不太相信,然而在“《国语、普语四》中也记载北方有个‘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沿河往东偏南迁徙,子孙很多,很有名气。炎帝和黄帝普为争帝位和地域发生战争后,结成联盟,是个恒赫人物成为炎帝族的代表。炎帝后裔获蓝姓呼唤后,其子孙都称炎帝为蓝姓,氏族的太始祖。’”

“炎帝是真有其人,在《山海经》中有其世系即:

炎帝



炎居



节亚



吴回 祝融



共工



术器 后土





噎鸣 伯陵 信





鼓 延 没 夸父



灵怒 神于儿



氏人

氏人,为氏人国的人。在《辞海》氏人条中,氐君氏大师,一部分散居今陕西、甘肃、四川省、还川等建立了许多国家。一部分跑到中原一带的河南,承自己前辈祝融祖地,定都空桑,正在这个时间,帝氏人降生一子,有熊国君贡蓝树,遂以蓝姓名昌奇,后封爵于汝南,至今蓝姓氏族祠堂个人家庭的审龛上都端正书写‘汝南堂’三字,历史文人都收蓝姓在百家娃书中,并标示出于汝南地,说明炎帝是蓝姓氏族的太始祖。……”这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

然而,瑶族民间也有同样的传说。如:南丹县八圩乡汉度村瑶寨屯蓝老米、蓝基勇、蓝方荣、蓝富强四位老人生前也说:瑶族原来没有娃氏之分的,我们蓝家人的来源是太公生有一个男仔时,由于他当大官,附近村寨的人便来送礼祝贺,有个“农容”就送来了一蔸岩松,后来就以这蔸常青的岩松来取这孩子的名字即蓝孩,便由此而取蓝姓,以表示蓝姓家族如同岩松一样永世长青,万代有人。这个传说与中国《蓝姓传略》所记载的“献上蓝树一株,众人喜议,就以蓝树赐予为蓝姓”是相同的。

3、信仰与崇拜对象神,体现了黄河流域先民的思想文化意识。南丹瑶族信仰和崇拜各种天神、水神、土神、山神等,统称为社神。社神是指大家或指本民族共有的神。认为这些不是坏神,坏神叫做鬼,他们不是鬼,而是古代开天辟地的始祖“农称”和“朵甲”死后变成的,相传“农称”能呼风唤雨,很能打仗,谁都打不过他,他老死后便升天变成天神,天神能带表天地指挥土神,水神、山神等,这些神都由他来统治。山神能创造动物,可难人获得肉吃,因此,还上山捕猎到的动物,首先要敬山神。水神能给人和万物创造水,使人和各种万物能生存。土神为人和万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础,无土就无人无水、无万物。总之,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土。

由于瑶族信仰和崇拜这些神,因此,在古代和近代史上,每年春季开始,都要举行祭社神活动,过去举行这种活动很隆重。而当人们进入了科学与文明的时代时,这种活动也由群体活动转变成单家独户进行,有的也逐步消失了,但不管怎样,这种活动都不是迷信活动,而是瑶族人对古时候那些能战胜天地、战胜自然的先人,进行纪念的一种方式。由于过去人们对这种看不见、模不着的神,加以迷信化了,才把这种活动称为迷信活动。然而,瑶族信仰和崇拜这些神,恰恰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各个部落首领。如:舜、太昊、少昊、伏义、女义、女娲、修、熙、昧等部落首领,这些人都是现在瑶族人的神。瑶族所讲的“农称”、“农容”死后升天,变成天神,实际与我国《通史》所记载的黄帝和尤死后升天的传说是一致的。“甲”能谢落九个太阳,实际与《中国通史》所记载的“羿谢落九个太阳”也是一致的。瑶族对这些神的信仰和崇拜,都反映了他们有黄河流域先民的思想文化意识。因此,笔者认为南丹瑶族起源于黄河领域。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为何在无文字刻录的情况下,又怎能把这些神传说下来呢?

南丹瑶族起源口碑传说同中国《蓝姓传略》相同,并且所信仰和崇拜的神与《中国通史》所记载的神又是相同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文字刻录自己历史的民族,只是通过口传刻录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这些口传又与有文字刻录的史料相符,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而是对古代发生的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由此,从瑶族的口碑传说资料到中国《蓝姓传略》一书的文字记述中看,我们就可以这样说:南丹瑶族他们的始祖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绝非是虚构传说,而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可考的历史文化缩影

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语言,是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反映和刻录,南丹瑶族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先民,还可以从今天他们的文化思想、语言及生产、生活中找到可佐证的一部份缩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从服饰文化看,南丹瑶族起源的历史,要追朔到春秋时期。据说,南丹瑶族女子的“井田”背心衣,就是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后而瑶族人把“井田制”图形腊印和绣制在女子背心衣上,以示纪念,是“井田制”图形的历史印证。也有人说,南丹瑶族女子背心衣上的图形是“瑶王印章”的纪念物。但我们仔细研究发现,过去瑶族大印上是没有雕刻有花朵和花边的。瑶族女子“井田”背心上绣制有花朵和花边是代表“井田”田土里的谷穗或谷花穗,并不是瑶王大印的图象。关于“井田”背心衣上的四方图形的真正含义,就有如下传说记录:

有人传说女子背心衣的“四方格”图像是西周推行“井田制”时。为了方便管理和区别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西周王根据国“井田”模型,将之刻成一枚国章,规定凡耕种周王土地的人,必须加印有西周国章才能算数。朝中派遣官史收税时,都以印有“四方格”印章为合法耕作,无印章都有被视为非法耕作,受严历惩罚。还有另一种说法,春秋末期由于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各诸候国的“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先执行改制,废除“井田”耕作制,搞“初税亩”,使许多人又论为新的封建奴隶,受到新剥削制的压迫和剥削。那时,瑶民们为了记载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把被废除的“井田”历史记录下来,将“井田”模型刻印在干木头上。到了战国时期,由于七国互相争雄,天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战争破坏,各诸候国为了吞并对方,大量招兵买马,规定所有男子必须应征,否则全部杀头。这样各国的“朵翟”(瑶语指男子)全部出征,只有“朵威”(瑶族指女子)不出征。瑶民首领决定将这个“井田制”国;板交给妇女保管,免遭战争毁坏、失传,为了便于安全保存,随后又改为用腊印和手工绣制等两种方法,把它腊印和绣制在女子衣服上。起初只腊印和绣制在一般衣服上,这样很不安全,容易被人发现,一般都不外露,这种腊印和绣制方法一直流传到现在。如今背心衣的“四方格”图像借印和手工绣制特别讲究艺术,不像古代那样粗糙,背心衣四周围还绣有花朵,色彩特别鲜艳、美观。在图像内分别有数块不同的小方格图形,整个四方格框内还有数条长短不等的纵
横线条,其颜色深浅也各有所异,据说它们分别表示水沟和路。由此可知,“井田制”与南丹瑶族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2、从丧葬文化习俗看,我们又找到了南丹瑶族是半坡氏族先民的历史缩影。如今,南丹瑶族老人逝世时,有砍牛送葬的习俗。过去我们把瑶族砍牛送葬死者仅仅视为古代吃死者的肉的一种改革。其实,从瑶族砍牛送葬死者的意图和目的看,他们砍牛并不是为了不让活者吃死者肉而砍,而是为了让死者到阴间去耕地,而不是为了让来掉丧者吃的。从这个意图和目的看,与我们常听人们所说的不让活人吃死人肉而砍牛代替,是完全不相符的。老人逝世砍牛,其目的和意图都是很明确的。实际上,砍牛送葬死者是古代直接把牛与死者同葬改为只用牛的灵气将牛送给死者拿到阴间的一种改革,而不是从吃死者肉到用牛代替的改革。因为,瑶族人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认为,人死后只是驱体的死亡,人的灵魂并没有死,他活时在田地里劳动种田地,用牛来犁土耙田,死后到阴间他仍然还要劳动才有吃,而劳动和在世时也是一样的,不能离开耕牛。他活时用牛,死了也要用牛耕地。因此,他死了也要送牛给他。这是砍牛送葬的真正理由。有时家贫无牛的,也要猪来代替,但用猪来代替时,不砍,只是在送葬的当天就宰了。又如在《南丹县里湖瑶族公社岩葬及初步探讨》一文中也有记载:在里湖乡怀里村1号岩洞葬“棺内还有一些碎骨和一个小野兽头骨,小兽头骨长11、宽4厘米,呈‘V’字形”。这个发现与半坡氏族的随葬方式是相同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最早记载有牲畜陪葬死者是从半坡氏族部落开始的,也许瑶族是半坡氏族的先民,才有今天砍牛送葬死者的这个历史文化风俗。

3、从南丹瑶族人关于皇帝起源的传说看,可看到他们的历史起源。瑶族把皇帝称为“谷融”或“祝融”。其实,不论是“谷融”还是“祝融”都是一个意思,只是语言上受方言的影响而有音调上的差异而已。在这里瑶族的“祝融”与《山海经》中记载的“祝融”相同。至今瑶族民间常说“先有瑶后有朝”,就是从《谷融起源记》中引过来的。“先有瑶后有朝”之说,流传极为广泛,这里的“朝”字,瑶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朝廷”即管理天下事务的人或权力机关;二是指“汉人”。也就是说,从盘古开天地之日起,先有瑶族,然后由瑶族部落里的头目人建立第一个“朝”管理天下事务,朝廷中那些瑶族头目人,就逐步演变成汉人,即汉人是由瑶族朝廷中的官吏演变而来的,而且在古代瑶族也有不少人在朝廷中当过大官和刺史。如蓝昌奇、蓝玉、蓝廷瑞、蓝彩和等瑶人都在朝廷中当过大官(见《辞海》603~604页),但由于在中国历史上每改朝换代一次,原来的官吏许多人都被后来的廷府杀头。如史书记载中有蓝玉被杀头历史。蓝玉是宋朝的一个将领,公元1387年任宋的大将军,后来宋太祖杀功臣而萧连被杀害。当时穷究常羽牵连致死者达15000人,称为“蓝狱”(见《辞海》603页)。这是比较近代的历史,远的有羿被部下杀死的历史。据《中国通史》记载“东夷有穷氏的后羿是著名善谢的人,趁机起兵攻夏,自己作了王。后来,他的新信寒浞收买羿的家奴杀羿,夺取了羿的王位”(见《中国通史纲要》第54页)。这些历史事件,对瑶族思想意识形态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今的瑶族人思想是不为官,只为民,意思就是宁可不读书做官,只愿当贫穷的贫民百姓,天下事无关已,当老百姓不会被杀头。由此,我们又联系到今天瑶族部份群众的心理状态。现在,有不少瑶族不愿送子女上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怕孩子读书后变成“朵K”(瑶族汉人)。这种心理疑虑与传说中的“先有瑶后有朝”以及“汉人”是由瑶族人演变成的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同时,南丹瑶族关于“祝融”或“谷融”的起源与中国《蓝姓传略》的说法相符,所以,南丹瑶族人说他们的始祖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是可信的。4、从瑶族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思想看,其发详地也源于黄河流域。尽管在瑶族中关于人类原有各种神州传说,但他们始终认为,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的。瑶族也自称为“阶赖”(瑶语指猴子),而在现实生活中,瑶族人也很珍惜和爱护猴子,即使居住在山洞场里,经常有猴子来偷吃玉米,他们也不打,如今许多瑶族人都认为猴子是他们的祖先。由此,我们认为,自地球上有人类



以来,瑶族的先民由猿猴演变成原始人后,就以独立的部落而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了,他们的始祖是由原始猿人发展而来的。“阶赖”就是他们这种学说思想的真实反映和真实的写照。

5、从语言上看,瑶族保留有黄河流域原始人类的痕迹。瑶族人对父母的称谓是“奶铺”。这里的“奶”字是指母亲,“铺”字是指父亲,两字合在一起译成汉语就是母父。这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而我国的母系社会的起源也在黄河流域。瑶族称家为“舍”,家庭与家在瑶族中都是一个意思,即家庭也是家,家也是家庭,但在汉语中,家庭和家是有区别的。再如纸和字、书。在瑶族中都是一个意思,即纸也是字,书也是字和纸,瑶族把字、纸、书统称为“蔸”。读书也叫做“诵蔸”,如果保留原译成汉语就不是读书了,而是读纸了。在我国古代人类历史上,汉族也把家称为“舍”,这都是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也许有人会问:“舍”字是瑶族借汉语讲的话。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瑶族借用汉语,而是古人类有共同语言的表现。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现在汉语把古代的舍改为家了,而瑶族则仍保留“舍”字的原义。

6、从生产、分配制度上看,瑶族有黄河流域的思想文化意识。瑶族善于种小米和玉米,其次是水稻。相传在古代,是老鼠帮瑶族人找来小米种籽的,先是找到棉花,后来又找到小米,于是瑶族就首先种棉花和小玉。至今瑶族十分信仰小米,过年过节和从事祭祀活动都离不开小米。水稻是从黄河流域往南迁到长洒流域一带后才发展的。当然,现在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也由于政府禁止刀耕火种,不能在生产小米了,人们的祭祀活动只能用大米和玉米代替了,但实际上还有小米的村屯都用小米,而不用大米和玉米。在生活上,古代瑶族已懂得用火石与石灰岩石撞击摩擦起火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方洋火未传入中国和中国未会制造火柴时,瑶族人是经常使用这种办法引烯火的,到解放初期,还有许多瑶族人还保留有这种燃火方法。同时,瑶族已会制造火药,解放前,瑶族持抢打猎所用的火药都是自己制造的。瑶族还会制造弓箭,用弓箭来捕猎野兽,至今有不烽瑶族人还保留有这种捕猎野兽的生产方法。

从生产劳动分配制度看,瑶族社会劳动分配制度是绝对均等的。过去家庭在财产分配上实行均等制度,不论男女老少都获得均等数额的财产,特别是对土地的分配更为突出,按人口分配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捕猎获得的野兽,实行见者有份。家庭是这样,整个瑶族社会都是这样。跨家庭分配制度也都是绝对均等的,都实行人人享有制度,它表现出初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制度。南丹瑶族的这种生产劳动分配制度同我国古代半坡氏族社会分配制度很相似,它含有半坡氏族文化思想意识特征。生产方式、生产作物和弓箭以及火的使用方法都具有黄河流域选民的文化缩影。

7、从房屋建造看,也具有黄河流域的建筑文化特点。古今瑶族居住在南丹的房屋都很矮小,不像南方人那人建高大的房屋,这种建筑文化缩影现在还有一部份房屋可见证。人们都知道,黄河流域一带的老百姓,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他们建筑的房屋都是矮小的,不像南方人那样建高大建筑屋。这种特点与现在南丹瑶族的特点很相同,尽管建造所使用的材料不同,但其形状有近似这处。

8、从文化娱乐活动方面看,瑶族人还保留有中原文化特点。瑶族人喜欢吹喇利和牛角号,在古代牛角号是中原一带氏族部落互相联络的一种传呼信号,至今南丹瑶族依然保留有这种文化活动方式。当然,由于时代不同,对牛角的使用和活动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了,现在一些未婚青年男子为了获得爱情,也常常吃牛角来吸引对方,使对方对自己有好感,从而发展成为爱情,也有一种人纯粹是为了生活乐趣而吹,使大家从中获得一种比较愉快的享受。

三、从创世史歌看瑶族是黄河流域先民

瑶族创世史歌涉及25亿元年前地球形成和地球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及人类、生物形成三大部分内容。

关于地球、人类、天文、生物的形成创世始歌就有这样的记录:开天辟地,神仙造天地(神仙是揸太古盘王人),第一瓢成地,第二瓢成天,第三瓢成雨,第四瓢成生物,第五瓢成粮食,第六瓢成人。在这首创世史歌的开头部分讲的是:地球和空间形成的故事,它是由宇宙中各种物质组合成地球的。从第三瓢开始,即古生代开始,由于地球有了适合生物与人类生存的条件,如是到了第四瓢时,便产生了生物和生命。这里讲的是从地球古生代形成到新生代地球上有了生命,便有了人类,而人类的第一人是谁呢?如创世史歌是这样唱的:“开天辟地做成人,天上有两个(这里的天上是指在新生代时间宇宙空间有星球也有生命,指的就是前面所讲的神仙造人),地下有三个,天上有两个,星星和月亮,地下有三个,两个是公婆,一个是舅爷。”

从这两首创世史歌中,我们已知南丹瑶族祖先在远古代已发现宇宙空间有恒星和行星了,这是南丹瑶族人对天文知识和发现的记录,同时创纪史歌还记录有地球上六大板块形成及地球运动过程、山川河流、平原、高原形成的原因。如创世史歌这样唱道:“盘古郎耙了一次又一次,第一耙成河川,第二耙成山崖、高原,第三耙成草平林园,第四耙成土地,第五耙成田园成片,天地完全形成。”这里讲的有四层意思。一是指由于地球的升降运动引起地球板块断裂而形成山川河流;第二是指地球的直平运动引起板块互相挤压而隆起形成山崖和高原,揭开了地球上各种山体和高原形成的原因;第三是讲述了地球沙漠、平原、草原、生物林木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气候变化引起冰川融化和与洪水冲积的结果,第四是讲述了田土的形成是由于上述活动起作用的结果。瑶族这几句创世史歌,都是古代我国中原一带天文地理知识的反映,它用简单的口传方式记录了高原、平原、草原、沙漠、山川河流形成的过程,而我国古代最早发现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也是中原一带的先民。除此之外,在口碑传说史料中也讲到了我国古代发生洪水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如八圩乡汉度村瑶寨屯蓝富强、蓝基勇和蓝小前三位老人说:古人讲,古时候发生洪涝灾害,何姓人居住在大河边,他们懂得游泳,能浮在水面上,有一天,“农容”来到他们的村寨,就组织他们挖渠排水,一共排了七天七夜,才把水排干,其他姓氏瑶族人由于不会旅游,在洪水来到之时也远离故乡了。这是瑶族人第一次走散背井离乡的开始。这里讲的“农容”是指黄帝或当官的人,这与史书记载的大禹治水是相符的。

再说,瑶族人在古代也是没有姓氏之分的,今天的何姓也因他们的始祖能浮在水面上因而取为何姓。因为瑶族定姓氏往往都是以某个集团或群体所居住的地点名称而得姓。如里湖乡怀里村黎明光支系按瑶语含义译成汉语应是群粟,粟字就是古代我国北方小米的一种俗称。而由于古代黎明光支系是生活在小米产区,他们是以生产小米为主的,故瑶语称为“农歪利别壤”。这里的“农”字是指人,“歪利”是姓的前定语,“别”字是指地方或那个地方的意思,“壤”字是指小米。还有,瑶族《恋情歌》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鸿蒙创世期,温山脚下,瘟骨遍地,都只做后人传说。……”说的是在尧禹时代天下发生洪荒之后,黄河流域、天山脚下、瘟病四伏,人间瘟病严重。因成瘟病而死亡的尸骨遍布天山下脚下和黄河流域一带。

南丹这支瑶族在远古时代确实曾在“烈山氏部落”里居住过。在《恋情歌》词中同样有这样的记述:“若是注定今生无缘,娅先断命赴阴间,左手携天鸡,右手持纸钱,烈日山上泪涟涟。”这里讲的也是指相爱的人,在世不能结为夫妻,死后他们就要到“烈山”这个地方去相会、结为夫妻,到那时眼泪将流涟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瑶族原先在哪里居住,死后也要送到那个地方去。因此,活时不能结为夫妻,死后也到老地方即“烈山”上去相会结为夫妻。据《中国通史》记载,烈山氏部落也属黄河流域范围内。

在我国古代史上,半坡氏族部落是最早种植小米的氏族,同时,“瘟骨遍地”之说,也发生在尧、禹时代。由此说明瑶族起源于黄河流域。

四、从迁徙看瑶族在长江流域六省区的发展状况

南丹瑶族起源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发展状大,最后定居于广西南丹,这是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与剥削造成的。笔者之所认为南丹这支瑶族源于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发展状大,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依据和推论。

(一)从迁徙传说历史,反映了南丹这支瑶族在长江流域发展的足迹

现在的南丹瑶族,他们并不是当地的土著民族。至今在南丹瑶族中,有些知晓历史的瑶族老人和瑶族知识分子说,他们的祖先从平原地区迁入南丹约有1700~2100年的时间了。原南丹县瑶寨中学副校长何方才生前说:我们瑶族到南丹的时间比其他兄弟民族早,约有2100年左右了。据调查,瑶族是从四面八方迁入南丹的,往往迁徙的方式是以姓氏即家庭为一个单位。各家庭迁入南丹的时间和来向也不同,迁徙来源和原因也不同,来去背景也有差异。如八圩乡瑶寨村洞口屯黎文富说:我少时听我公和父亲讲,我们的家庭来自东北,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征而南移到贵州省的平虎寨,然后才逐步往贵州的东南方向迁入南丹。他还说,关于瑶族中的潘、何、王、罗这四姓是与苗族人一道从山东省来的,潘、何两姓先到广西桂林地区一带居住约8~10代人,共600~1000年左右,后来到柳州和宜山(即现在的宜州市),随后又迁移到河池和南丹,他们到河池和南丹至今也有1300~1700左右。黎、韦、李三姓到南丹的时间则更早一些。来的先后顺序大概是黎、韦、谢、王先到南丹,蓝姓是后来才来的。各姓氏迁来南丹境内居住的线路是这样的。

1、黎姓来自中南、西南、东南等省区。南丹瑶族黎各家庭来历不太同,里湖乡黎姓大部分是从贵州下来的,而八圩乡的黎姓则不是从贵州来,他们之中有说从东北来,与里湖黎姓不共一个始祖。黎姓各支系来向大至也是这样的:

南丹里湖乡瑶族黎姓他们说,他们的始祖是从贵州下来广西南丹的,但他们比八圩乡的黎姓来晚些。并且与八圩乡黎姓不是一个家族。但里湖乡黎姓也不是一个家族,他们共有四个支系,各支系的来去又不同,如里湖乡怀里村黎明光支系来自贵州的荔波县一带;黎永德支系来自广西宾阳黎塘镇;黎玉祥支系则从贵州省荔波县捞村和翁昂来。总之,里湖乡有部份黎群家族从贵州来,可能与三国期刘备和诸谒亮移民开发四川及搞民族融合政策有关。据说过去我国考古学家在四川巴山地区从一个古基中挖出来似于南丹穿白裤的瑶族人遗体和服饰遗物。

黎惟宝支系来自湖南省黎家寨,起初先到桂林市的兴安林渠一带居住过,在西汉初期逐步向南迁到宜州的下井河、洛东、洛西一带居住;西汉中期来到河池市都街、东江一带居住;后来又迁到环江、河池、南丹三县交界处的拉友沿龙江河一带居住;约在西汉末期战乱时,又往西移到河池市侧岭乡塘浦村一带居住。在塘浦居住的时间较长,约有400~550年时间,至今在塘浦村附近的一个称为板岭坡的山脚下还有瑶族黎姓的祖先坟,当地的壮民都说那些坟墓是南丹瑶族黎姓和何姓的。坟墓最明显的标志是,墓头面还有水牛角天柱。

八圩乡黎姓是来自北方。黎真龙支系他们的始祖在河南驻马店和漯河一带生活过。这个支系南迁时,先到贵州省的亚寨,然后才往东南方向迁移来到南丹;黎文富支系来自东北,先是到贵族的平虎寨,然后才到南丹来居住。黎文富、黎真龙支系是整个瑶族支系中南丹居住最早的一个支系,可以说黎文富、黎真龙和韦姓支系是南丹最早的开发先民,他们这两个支系约在秦末汉初都来到南丹居住了。

2、何、潘两群始祖来自江浙一带。他们先到桂林市的兴安、临桂、阳朔等县居住,后来往南移到柳州的柳江河沿岸一带居住,然后和黎维宝支系会合,并一道往西北方向迁移到河池市金城江、老河池、白土乡和宜州的白岩乡一带居住过。

瑶族人中的何姓潘姓他们祖先先到广东,然后再往西迁来到广西的柳州、宜州、河池,特别是河池的金城江镇区一带及拨贡镇的测岭村塘甫一带居住过。至今塘浦附近有一个屯还保存有何姓完好无损的坟墓,当地的壮民都说这些坟墓是南丹“白裤瑶”何姓和黎姓的,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受当地莫氏土官的压近和剥削继而往西到八圩乡的甲坪村居住,后来逐步往西北即里湖乡的岜地、仁广、纪后、化果、瑶里等村居住,但何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也有多个支系,比如同是瑶族何姓,里湖乡瑶里村何明方支系就不是从江浙一带来,他说,他们的始祖与岜地村何树华支系不是一个始祖。⑥其实瑶族何姓应当是共一个始祖的,至于民间传说始祖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古代战争时家族分离的时候没有记载,加上瑶族没有文化,不懂汉字,从而忘记了一些历史,是可想而知的。但从总体上看,瑶族何姓应是一个始祖。现在里湖乡几个村都有瑶族何姓家族居住,且人口较多,居住比较集中,形成这种密集型的居住特征,可能是由于历史上受压迫和剥削而形成的,何姓家族都比较团结,过去了互相帮助和关照,他们每迁到一处到集中居住的原因。



此外,在瑶族人中黎、何、潘三姓老人去世后,在送往阴间的路上要经过南丹州、河池州、宜州、柳州等地方方向去。直送到祖宗来接上天门为止。

从传说到现实的物证和人证以及老人死时送往阴间到所经过的地方看,可以说宜州、柳州、河池一带曾经确实有瑶族人居住过。到了宋代莫氏土官为了称霸天下,与瑶族争夺地盘,随后才用武力将瑶族人从塘浦村赶到现在的里湖乡和八圩乡一带居住,瑶族到八圩、里湖居住前后已有800年—1000年时间。

总之,黎维宝支系和何姓支系在河池市侧岭乡塘浦和拉友、都街、东江及宜州的下井河、洛东、洛西、白友洞一带居住过确有一些遗址和物证。比如说,瑶族人爱养蚕,并自己种有桑蚕树,而如今在宜州的下井河和河池市的都街、东江、拉友一带有些地方的坡边、土坎、田边还有大本桑树。这些桑蚕树与现在当地人种植的桑蚕树品种不同,它的叶子比较小,而树杆又高又大,它完全处于一种自然性的状态,属于自然属性。笔者在采访中黎惟宝和许多瑶族老人都说:在古时候只有我们瑶族人才自己养蚕,我们人每到一个地方居住都要种桑养蚕,其他兄弟民族他们是不养蚕的,不会种桑树。因为,他们不用蚕丝干什么,养蚕对他们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壮汉民族及其他民族他们不养蚕。那时只有朝廷组织人养蚕,一般老百姓是不养蚕的,而且朝廷组织养的蚕属于大本蚕,我们瑶族养的是小本蚕。桑蚕树品种也不同,他们种的桑树是小本桑树,我们种的是大本桑树,养蚕与我瑶族的生产、生活关系很大,女子的衣着离不开蚕丝片,如女子做裙子和背心衣,如果没有蚕丝,就无法绣花。那时候,我们瑶族居住的地方没有什么市场,更没有红线卖,瑶族女子制作衣裙全靠自己养的蚕吐丝后,女人就用红木皮煮水染红成花线,然后用来绣制花裙、花衣等。一般来讲,凡是有古老大本桑蚕树生长的地方,都是我们瑶族居住过的地方。

黎维宝所言是有道理的。据说,汉代时瑶族已在河池市侧岭乡塘浦村平王屯一带居住。如今当地汉族老人李邦君说:他李家始祖从贵州独山县同仁虎连花山李家庄来,到此已有8代人了,也是逃难而来的,始祖原是苗族。由于古代统治者实行剿苗灭苗政策,为了生存,到此地后就改族瞒名了。他说听祖父和父亲讲,他们李家来到塘浦时瑶族早已被湖南来的壮人封建领主莫氏赶出此地100多年了,他还讲古代河池市所辖区分为“24里”,150户为一里,其中在侧岭乡附近就有“4个里”,塘浦村包括现在的平王屯为“如来里”。那时这一带都是瑶族人的地方,板岭坡脚下还有瑶族的坟墓。大鱼塘也是瑶族的水塘,这是一个自然食用的水塘,由于这个水塘是地下水冒上来的,可能下面空洞很大,约在清朝咸丰末年和同治帝年初,这个屯的24户瑶族人全部陷沉于水塘里。他说,据老人传说,当时是值夏天大雨季节。有一天,有人来告诉他们,这个水塘近几天可能要发大水,请他们尽快搬走,可他们不相信,到了第四天果然发生了,水塘土层陷塌,全屯24户,近100人无一生还。经过那次陷塌后,直到现在这个水塘一直未干过,面积约有60亩,差不多像一个小湖水一样大。一九六六年搞农业合作化时,政府用抽水机把这个小湖水抽上来灌溉农田,后来干去一半,当时我们看见水中有几蔸比黄桶大的树木被浸泡在水里,但这个小湖到底有多少深,谁也不知道,只懂得过去有24户、100多个瑶族人被淹在水底下几百年了,天下尽有这样无法理解的事。

笔者和南丹县文物管理所徐金文所长于二000年十二月二日到侧岭乡塘浦村平王屯采访调查时,李邦君和胥林方两位老人还带我们到板岭坡脚查看了瑶族的古墓,这些古墓约有250—300所,经实地勘查这些古墓确实是瑶族人的。据考了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如来里”是汉代设在最基层的基本行政管理机构,说明从汉代到宋初瑶族确实在塘浦一带居住过。

3、在瑶族中蓝姓是来源比较清楚,传说与史书记载也比较相近。八圩乡汉度村老八夜屯蓝荣华现年83岁,他说:“他小时候听他公和父亲讲,南丹先有瑶族,狄青南下征剿南蛮后,南丹才陆续有其他民族来,特别是莫氏土官是宋朝起才来南丹的,后来莫氏土官与我们瑶族头人争寸地盘和官位,由于瑶人比较老实,被莫家土官用联亲之计,骗走了我们瑶族头人的大印,从而当了土官,随后逐步把我们瑶族赶到山里居住。”他还说,“南丹瑶族的蓝姓和其他地方的蓝姓是共一个家庭,我们的祖先曾在宜州怀远一带居住过,南丹的车河和河池、宜州一带的蓝姓都是我们一家人,共一个始祖,听老人讲,我们蓝家始祖来自汝南和山东的洞桌一带。”他最后还说“在五十年代初期,党组织派我去宜山学习时,怀远镇有一蓝姓认我为兄弟,叫我到他家去要族姓族普,我一直没有时间去要族普。八十年代初到南丹车河打工,也有一蓝姓叫我去他家要族普。我们蓝家到南丹的时间比其他瑶族的姓氏晚些,我们的祖先是在战乱时被迫十八南蛮王到南丹后而留下来的。当时,在十八南蛮王中,有人说把我们祖先的四个兄弟杀掉,但被抬的南蛮王说:‘他们只有四个人,不可能在做成什么事了,不用杀了’。于是,我们祖先四兄弟就留在南丹,后来走到贵州的泗停,四个人分别到四个寨子去居住,这便是后来莫氏土官就把我们称为‘泗停瑶’的由来。”⑤这个传说与黎文富的说法是相同的。笔者在调查中,原立坳村洞祖屯蒙方才也说:少时听他奶韦美宋讲,蓝家来自山东洞桌。可见,瑶族各地姓氏来源的口碑传说都很相似,蓝姓始祖来自北方是可信的。

4、谢姓来自江浙一带。在瑶族口碑传说史料中也有记载:谢姓始祖来自浙江,在约公元450年从浙江迁徙到贵州省的三都县柳江河沿岸一带居住。东汉未年又有一部分谢姓人迁移到独山县麻尾区一带,后来逐步往东南方向移到独山县的泗停和广西南丹县芒场镇波鸾村南场屯居住,到此与瑶族李姓、韦姓会合。

(二)文献史料记载有瑶族在湖南武陵、熙平等地居住过

南丹瑶族始祖在中南一带居住过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据《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在武陵、熙平等郡内的山区有一支‘莫瑶’,其男子著白裤衫,女子斑裙通无鞋”。这个记述,与今天南丹瑶族所穿着的服饰是相似的。这说明了在隋唐时期南丹这支瑶族确实还有一部份家庭在湖南的武陵、熙平和洞庭湖一带生活,后来才逐步往广西迁移,约在唐末年间洞庭一带的瑶民全部迁入广西的西北部——南丹来了。但秦末汉初也有一部分黎姓瑶族已到南丹开发,后来才有其他姓氏的瑶族陆续迁来居住的。这在瑶族姓氏来源中也了明确的记载。如黎维宝支系和何姓在汉代时已到广西河池市测岭乡塘浦村平王屯居住。那时称为“如来里”,它是汉朝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如今当地的壮汉民族都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是瑶族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才被赶走的。

(三)瑶族《恋情歌》也记载其民族在相闽等地区居住的历史

在瑶族《恋情歌》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若是注定今生无缘,

左手携天鸡,

右手持纸钱,

烈日山上泪涟涟。

同龄呵,

黄泉红枫下,

娅等朵海三千年。

在本歌词中的“娅”是指男女青年对歌的,女方称为“娅”;“红枫”是指红枫木。在瑶族天地始歌里传说,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三百六十个垌场,其中有一个地方称为大枫木坪。这个垌场也因全部是生长红枫木,故而得名。瑶族死去的人们,都到这个地方去集结、相会。诚然,红枫这个地方是瑶族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有情人生时不能成为夫妻,死后才到这个地方去集结相会而成夫妻。据调查,在我国只有湖南的武陵和江西及长江流域一带的部分地区才有红枫木,而瑶族《恋情歌》的记述与《隋书·地理志》记载武陵、熙平一带有瑶族也是相符的。

(四)有可考的文献史料佐证,古代南丹瑶族在长江流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势力

在汉隋唐统治时期,南丹县瑶族在长江流域六省区也有一定的发展势力。根据说西汉在贵州凯里设置的样柯郡而防守边戌的人就是瑶族的头目人,由于瑶族首领守边关,保证了汉朝边疆稳定而有功,后来便成了大将军,成了瑶王。其实,那时的“瑶王”也只不过是汉朝的一个大将军而已。西汉封瑶族首领为大将军,却实有过此事。原因是瑶族人帮助西汉王朝戌守边关有功,被封为王。被封为王后,汉朝政府又刻印章给瑶王,这梅章是代表汉朝统治边疆的,这就是现在南丹人包括瑶族人常说的“瑶王大印”。“瑶王大印”到宋朝后被莫氏土夺走。因此莫氏便成了地方土官。因为,“大印”是地方权力的象征,谁手中持有“大印”,谁便是官。西汉王朝还奖赏丝绸给瑶王作衣物。据1982年,张一民、何英德等有关专家到里湖瑶族乡对瑶族岩葬进行调查、考古发现,在两个棺材坟墓中葬有丝绸。这说明这两个棺材中的死者一定是很有地位或相当富有的人。并且他们都是汉代时瑶王的后代,才能把丝绸同葬。这些丝绸很可能就是当时汉王奖给瑶族首领的。瑶族首领死后,就把丝绸贸留给子孙后代用作纪念。期子孙死后就将之随葬了。⑦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西汉在贵州凯里设置样柯郡其辖区包括贵州大部和广西的西北部和云南的东部(见《辞海》884页),而当时广西西北部就是现在穿白裤的瑶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与贵州凯里只距200多公里左右。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瑶族居住区是样柯郡所辖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当时的瑶王姓什么,现在瑶族中有说姓李,有人说姓谢,也有人说姓韦和王,还有人说姓蓝。由于古时候瑶族人不懂汉字,无文字记载,其头人姓啥,都说不清。因此,当时的瑶王姓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但从隋唐开始,南丹瑶族首领应是姓谢,隋唐以前也应当是姓谢的。因为,古代政治体制都是搞王位世袭制的。据史料记载:样柯蛮,是唐时对样柯的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当时瑶王首领谢龙羽于隋大业据其地,公元620年遣使入贡,被授为样柯州刺史,封为“夜郎郡公”(见《辞海》884~885页)。如现在里湖瑶族乡的谢姓瑶民,他们都说,古代他们谢姓有人当过王。由此可见,谢姓于公元450年从浙江迁入到贵州三都县柳江河流域沿岸一带居住,正好是在隋朝凯里样柯州统辖区。因此,说谢龙羽是南丹瑶族谢姓的始祖是可信的。民间的这种传说与史料记载的谢龙羽当过样柯州刺史和“夜郎郡公”是相吻合的。虽然在文字史料中没有说谢龙羽是什么民族,但从瑶族谢姓口碑传说史料中可知,谢龙羽就是瑶族人。因为,隋唐时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边疆,维护隋唐的统治,隋唐王朝推行了“羁縻制”(见《辞海》1686页),在贵州等省区设置了羁縻府、州县和都督府等机构,并任少数民族为刺史等官,这些都是搞王位世袭制的。所以,谢龙羽应是南丹瑶族谢姓的始祖。现在南丹瑶族不烽老人还说,古时候由于我们瑶族首领带领瑶民守边关,有效地巩固唐朝的统治地位,加强了边送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唐王朝经济发展,使唐朝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国家,对瑶族首领守边关所立的功,唐王朝政府下令对瑶族实行免征税制度和免服劳役政策。规定瑶族人世代不纳税和免征制度,这种制度和政策一直行到宋朝初期。这种说法,与《后汉书·南蛮伟》记述的“高辛帝‘赐以名山广泽,……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缓’。”和《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莫徭’自言‘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以及“《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潭州条载:湘州南以五岭为界,‘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是相吻合的(见《瑶学研究》1993年12月第三辑第12页)。

从以上迁徙口碑说史料及文献记载看,都说明了南丹瑶族曾在长江流域居住过,并且有很大的发展,发展势力遍布中南、西南、江南、东南六省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南丹瑶族始祖起源于黄河流域,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1、瑶族的口碑传说史料和中国《蓝姓传略》一书都能证明了南丹瑶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对此也许有的专家、学者会问,蓝姓中有壮族和汉族,中国《蓝姓传略》并没有指明有南丹瑶族蓝姓,其实中国所有蓝姓都是瑶族。在南丹瑶族姓氏起源口碑史料中以明确记载有所有蓝姓都是一个家庭,他们的始祖分别来自北方汝南和山东省洞桌一带。这与中国《蓝姓传略》所记载的蓝姓始祖发祥地是相符的。至于为何蓝姓中也有壮族和汉族,这是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造成的,在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时代里,少数民族的一部分家庭为了生存就改族瞒名,这种情况不仅是瑶族蓝姓中有,连其他兄弟民族中的其他姓氏也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到了民族工作部门来申请恢复民族成人都充分说明了瑶族蓝姓过去为了生存而有改族瞒名的事实存在。中央民族大学蓝多民老师曾经说过:他的始祖是瑶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从柳洒县迁到凤山县后才改为壮族。由此可见,蓝姓中也有壮族和汉族,是由于历史造成的。如果说蓝姓家庭原本是汉族或是壮族,但由于历史原因才改为瑶族,那么,我们说南丹瑶族始祖起源于黄河流域也是同样是成立的。因为,从大量可考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口碑传说史料看,蓝姓都起源黄河流域,同样说中国蓝姓都是瑶族,也是很依据的。笔者参阅了中国蓝姓家庭发展史,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管居住在哪个省区,凡是蓝姓人都居住在偏僻的山区,都是一个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家族,而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新朝以来到解放前夕,都是一个被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的家庭,而且只有瑶族才有如此的遭难历史。所以说,中国所有蓝姓都是瑶族。

2、南丹瑶族的生产劳动方式和生产工具及均等的分配制度,都反映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生产、生活历史的特征。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半坡氏族是实行均等的分配制度,捕猎野兽,用弓箭和生产小米都半坡氏族部落的生产特征,如今南丹瑶族,特别是解放前还保留有这种均等的分配制度和生产方式。由此可见,说南丹瑶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也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口碑传说史料也是可信的。如里湖乡黎惟宝支系传说他的始祖在侧岭乡塘浦村一带居住过,今实地考究传说是真实可信的。

3、从语言到思想文化生活及生产工具的制造上看,南丹瑶族都与中原文化相似,特别是地域和以作物作为定姓氏的依据以及发现恒星、行星等天文知识和养蚕用蚕的习俗,都说明了具有黄河流域先民的文化特征。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人类懂得用火是在40—50万年前,人类懂得用火也是中原一带开始的。信仰小米也是中原一带的古人类,养蚕也是古代中原一带的人。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从中原一带起源的。所有这些文化特征,都说明了南丹瑶族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当然,由于南丹瑶族本身没有文字记录,加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迁徙频繁,中原文化保留得不多了,同时也由于迁徙后所到之处都受到不同思想文化和地域环境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已基本失传了中原文化的特点,这是可想而知的。

4、瑶族创史歌反映了他们祖先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作为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他们通过口碑传下的创世史歌,并记载有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历史和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以及记录有行星和恒星,就可以说明他们的始祖源于黄河流域。可想而知,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不是他新眼看见的事物和经历过的实践活动,他又怎样在创世史歌中刻录下了大禹治水和黄土高原呢?并且这个创世史歌不是现在才翻录的,而是黄钰、蒋学伟两们老先生于一九五七年七月到里湖乡瑶里村调查时录下来的珍贵史料。南丹瑶族创世史歌还刻录有地球的形成和地球上山川、河流形成的原因,讲到了地球太古代和元古代、中生代、新生代及生命产生的经过。特别是天文知识方面,已发现有两颗恒性和一颗行星,记录有2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神话历史。这些创史歌都与古代中原文化相似。

最后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南丹瑶族本身没有文字记录,懂得民族来历口碑资料的人也很少,而对其历史来源,过去其它文献资料记载得也很少,现在要追朔这支民族来源,确实很困难。在此只能根据采访调查得的部分口碑资料和有关的一些可考史料作推论,由此提出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看法,但不一定正确,或者只是提出一些线索,仅供为探讨南丹瑶族历史来源作参考。





作者单位:南丹县《瑶族通史》办

二000年九月十八日





注 解:

①黎文富,瑶族,生于1923年2月12日,1952年2~3月组织派他去宜州干校学习,同年5月去南宁民族学院学习6个月。1952年10月到南丹民政科任副科长。1954年任南丹县副助长,1964年4月回家务农至今。黎文富是解放后,在党领导下,第一个任副县长的瑶族干部。

②黎风新,瑶族,现年44岁,南丹汽车总站干部。他说他的奶讲,瑶族是随从薛虎、薛龙东征南下而来的,他奶于1974年病逝,享年94岁。

③黎真龙,瑶族,现年45岁,大学文化,原任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乡长,其父亲黎金成从五十年中期就任八圩乡汉度村村委(大队)主任到七十年代中期,黎金城至今还健在。现年80多岁。

④引自中国《蓝姓传略》一书。

⑤蓝荣华,瑶族,现年83岁,相当于小学文化,1957年由党组织送去宜山学习两个月。回来后任汉度村主任(过去叫汉度大队)

⑥何明方,瑶族,现年44岁,七十年代末毕业于巴马民族师范,曾任过乡文教干事、副乡长,现任里湖乡人大秘书。何树华,瑶族,现年45岁,小学文化,原任里湖瑶族乡岜地村委主任,现是里湖瑶族企业办职工。本文作者于2000年10月12日~13日与南丹文物管理所徐金文一起采访了他们两人。文中所说的何姓的来历是他们两人口头提供的资料。⑦参阅《南丹县里湖瑶族公社岩葬调查及初步探讨》一文。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